食品与环境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团队刘细霞教授在Talanta上发表研究论文

发布者:生命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25-03-21浏览次数:10

20253月,我院食品与环境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团队在SCI期刊《Talanta》(中科院2区,IF: 5.6)发表题为“Selection of novel aptamers specific for tenuazonic acid and their aptasensors”的研究性论文。我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秦雁琳为第一作者,我院刘焕博士、李永淑博士、侯建军教授、吴琴副教授、胡远亮教授为共同作者,刘细霞教授为独立通讯作者。我院食用野生植物保育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特色野菜良种繁育与利用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为独立通讯单位。

本研究筛选了识别细交链孢菌酮酸(TeA)的新颖核酸适配体,并构建了检测TeA的核酸适配体荧光传感器。将ssDNA 文库固定于链霉亲和素树脂,用靶标与文库孵育后,进行核酸适配体筛选。对富集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经同源比对分析后,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TC)、T5核酸外切酶酶切等技术进行候选核酸适配体表征。基于最优核酸适配体开发荧光传感器,在样品基质中探索其传感特性。测序结果表明,经过20轮筛选,DNA文库得到富集。高通量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共有7个同源家族。ITCT5核酸外切酶酶切结果表明,Apt1核酸适配体亲和力最高,其亲和力常数(Kd)为0.61±0.07 μM。荧光传感器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单标记荧光传感器,检测限(LOD)分别为1.07 μM0.69 μM,线性范围分别为0-6 μM0-8 μM。双标记荧光传感器LOD值为0.26 μM,线性范围为0-6 μM。在稀释1000倍的番茄、面粉、番茄酱基质中,适配体传感器对TeA有良好的响应关系。本研究报道了一种特异性识别TeA的核酸适配体筛选方法,并开发了一种成本低、响应时间快的双标记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TeA残留。

本研究由湖北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实验室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24BSB020)、黄石市科技创新团队(CXPT2023000007)、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D20222503)、食用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EWPL202103EWPL202409)、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T2022028)。

我院刘细霞教授团队,长期从事食品与环境中危害因子监测与风险评估研究工作。在食品安全方向,重点围绕食品中小分子危害物核酸适配体筛选和生物传感方法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5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件。

原文连接:https://doi.org/10.1016/j.talanta.2025.127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