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师范大学生科院赴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交流学习

发布者:生命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25-04-03浏览次数:10

本网讯(通讯员 陈有为)为进一步明确“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科研团队的发展方向,提升科研工作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202542日,湖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院长率团队一行赴华中农业大学农微生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程拜访著名微生物技术专家梁运祥教授,围绕团队未来建设规划与技术路径展开深入交流。

交流会上,梁运祥教授结合其四十余年深耕微生物产业领域的科研与转化经验,系统梳理了我国微生物技术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历程与关键转折。他回顾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微生物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酿造领域,广泛应用于酒类企业;但随着产能过剩带来的行业瓶颈,90年代中后期,科研团队面临发展方向的再选择。此时,梁教授带领团队果断转向饲料发酵技术,参与酒精、谷氨酸和赖氨酸等的生产研发,为我国发酵工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进入90年代末,梁教授前瞻性地提出布局益生菌领域,在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时即开始积累技术储备。2000年前后,其团队在响应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出可显著缓解植物蛋白抗营养因子问题的大豆酶解蛋白饲料。2002年实现中试并实现产业化,标志着我国发酵饲料领域的正式起步。

在服务生态农业方面,梁教授强调微生物技术在绿色养殖中的重要价值。为解决水产养殖中因抗生素及孔雀石绿残留影响出口的问题,其团队开发出可替代消毒剂使用的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并在海南对虾养殖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国内畜牧业的发展,团队又成功研制出丁酸梭菌菌株并获得农业部批文,在动物肠道健康促进等方面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

在交流中,梁教授还分享了团队近年来聚焦的前沿难题与潜在研究方向。例如,在环保领域,针对苯环类废水降解效率低、微生物适应性差等问题,仍亟需筛选高效菌株;在亚硝酸盐处理方面,目前自养型微生物多对高浓度亚硝酸盐具有亲和力,而对实际废水中常见的低浓度亚硝酸盐缺乏有效处理能力,筛选高亲和力菌株成为攻关难点。此外,他还提出应关注农业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如动物粪便富含蛋白质与纤维素,可探索其在食用菌栽培等方向的潜力开发;酒糟也可进一步拓展为发酵生产酱油等生物制品的原料。

胡院长介绍了当前生命科学学院在学科转型中的现实背景。随着非师范生比例逐年上升,原有以教师教育为主的专业布局亟待调整,学院正努力探索将科研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的有效路径。他表示,梁教授团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科研转化经验,为学院推动“服务地方、强化应用”的战略定位提供了宝贵示范。

在谈及青年团队的发展策略时,梁运祥教授强调,科研方向的选择应具备战略眼光,应以510年后的产业需求为导向,兼顾“填补空白”和“热门赛道”的平衡,力求在35年内做出阶段性突破。他鼓励青年教师坚持积累,注重实用价值,在产业技术融合中寻求创新与突破。

此次交流为湖北生命科学学院明确微生物技术应用型研究的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后续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